文章 | TEXTS


重连地点

文/ 徐梦艺

地点是一个具归属感、关系性和历史性的空间。(马克·奥热,《非地点:超现代性人类学导论》)石玩玩的创作正是在不同的空间中重新连接人物、环境、时空关系,在“支离破碎”的土壤上,构建一个属于当下的新地点。区别于以物理空间为基础、符合地理特质的在地创作,玩玩更加重视作品的情感属性;又区别于“侵略式”地闯入、质询和揭示地方问题的强烈对抗,玩玩希望用创作召唤出人们原始但逐渐麻木的本能——重新感受生活、面对生命处境,和从属于同一地点的他者建立情感和社会联结。

玩玩的作品文献(2005-2023年间)正在金鸡湖美术馆展出:明黄色的主色调、简洁的版面以及丰富的现场存留物、照片和视频,共同组成了这个窄长的展厅。这种文献展的方式给了观众不少阅读和思考的时间,让远离作品创作现场的我们也能感受到作品的鲜活、热情、富有生命力。

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,可以看到有些艺术家不从自身的背景、身份和思考出发,反而复制受市场青睐的符号进行创作,或是在获得“成功”后继续使用相同的符号,以此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。玩玩应该一早就意识到了这些现象,并对此保持充分的警惕。在18年的创作生涯中,他很少重复自己的经验,也很少把已经成熟的作品语言放到不同的地方反复宣讲,固有经验的挪用对他来说是一种消耗——艺术家必须洞悉着时代的病症和个人处境的变化,并对此做出反应。
2005年,玩玩在展览现场邀请了两个人用力端平两根大理石石棍,并共同努力让石棍的两个断面对齐,在相互角力的过程中石棍始终保持平衡,直到两个人都因精疲力尽而松手。玩玩在这件作品里并不想讨论雕塑或装置材料(大理石石棍)的物性,而是探讨人与人之间力量对抗和行为模式。这似乎是他第一次把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共构关系,加入到自己的创作中,而这个距今18年的作品,从今天看,也让石玩玩的个人意趣和创作气质有迹可循。在《没有文化的人不悲伤》(2023,此次未展出)里,较量和对抗的相互关系被更紧密地联系到日常生活,参与者通过掰手腕区分胜负,胜者可获得与艺术家共享作品收益的权利,而负者则要用上海话念诵一首诗歌,它将弱肉强食的理性竞争,消解在了浪漫、激情的诗歌中。

2011年,个人认知和现有经验的局限所带来的创作迷茫,促使玩玩选择尝试一种别样的工作方式:他幻想了一个来自伊斯坦布尔的油画家,阿里,并试图通过在网络上发布“寻人启事”的方式找到这个存在于他想象世界中的人。在九个月的寻找下,这个阿里竟然真的和玩玩取得了联系,一个虚构的人物就此出现在画纸上,出现在真实的伊斯坦布尔,也出现在身处北京的玩玩的生活中。《伊斯坦布尔画家》从一次想象力实验出发,到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发生“交汇”,再到通过文字的自述画出肖像作为结尾,是玩玩与阿里的一次相互成就,也是他用直接、简约的观念代替形式感、视觉性创作的开始。此后,他不断践行这样的创作方法,并逐渐趋于熟练:《首尔游记》(2013)、《胡志明的风景》(2017)、《荷李活小姐》(2019)、《德国,一个冬天的童话》(2019),都可以看到他把自己抛到感性的时空中,调动自己(或参与者)的想象力连接陌生场域。

对人与人相互作用关系的关注、对经验的抛弃和再积累,指示着玩玩把创作的重心逐渐放到不同的地点,回到苏州是一个契机。

2016年,玩玩和苏州艺术家金范九合作创作《香雪海》,他们邀请苏州当年最重要的企业“香雪海冰箱厂”的下岗老工人,重新将一台产于1987年的冰箱修好、点亮。“香雪海冰箱厂”从兴盛到衰落,见证了苏州一代人的成长,也见证了苏州的发展。当玩玩再次打开“香雪海”冰箱,接触到80年代苏州人的记忆,那些岁月也随之召回,工人们曾经在国企上班的自豪,到突然下岗后的迷茫,都在冰箱被点亮的时候得以再现,又得以释然。也许,对于部分工人来说,曾经飘摇不定的生活和不确定的时代,却有着更深的工友关系和共同体意识,更加值得怀念。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“香雪海”,只是这段时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,逐渐被埋藏在去人性化的理性社会框架下,人们对此淡漠、迟钝。玩玩深入不同地点的创作,如《照沟渠》(2017)、《爱丽丝》(2019)、《荒原》(2023)都在尝试着召回观众心中的“香雪海”。

我们身处的社会追求高效、理性、利益,被包裹在精细的计算之下。随着地方的历史痕迹在城市化、现代性的发展中被逐渐抹去,人与人、人与地方的情感羁绊也在慢慢消失。我们总觉得在往前跑、完成更多“社会任务”的过程中才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,进而确立自己的价值和地位。我想,玩玩正是希望用他的作品,在这个情感、表达和感受力日渐式微的时代,重新连接出一个这样的地点:大家共享着相同的记忆,觉得彼此相互关联,相互支持,共同产生一种超脱利益选择的维系意愿,进而建立归属感和情感依托。

——————
徐梦艺
策展人。生于四川眉山,现生活居住于浙江杭州。2021年至今,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,当代艺术与策展实践硕士;2020年,获意大利马兰欧尼时尚学院时尚传播与媒介硕士。